一、一整天離不開手機、不間斷使用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13-17歲的青少年,有46%表示他們幾乎一整天都黏在網路上。現在可以隨時上網的手機,好用的各種app與社群網站,讓許多青少年忍不住時時刻刻都要看一下網路。
跟十年前相比,這比例上升了24%。現在美國青少年有95%擁有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數據可能沒那麼高,但手機造成的青少年學習、人際問題,還是會跟美國一樣一年比一年惡化。
美國這份調查,「幾乎不間斷使用」比例最高的是TikTok(海外版抖音),16%。YouTube則是15%。IG是12%,臉書比例最低,只有3%。
「不間斷使用TikTok」,青少女遠高於青少男,19%比13%。「不間斷使用YouTube」則是男多於女,19%比11%。
白人青少年「不間斷使用TikTok」的只有8%,「非裔青少年」則是28%,「西裔青少年」是25%。
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手機app。如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有73%常使用TikTok,家庭年收入高於75000美元的家庭,則是59%。
今年 10 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證實,使用社群網站,會惡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澳大利亞最近頒布禁令,禁止 16 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
澳洲總理安東尼・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說:「社群網站正在傷害我們的孩子」。台灣的衛福與教育主管單位,也應該要有具體作為了。
有些青少年對「AI聊天機器人」產生感情與信任感,但有些聊天機器人卻煽動青少年質疑父母、或教導用不健康的方法讓自己放鬆。
有些青少年在社群網站上沒有防備地被一些心存惡意的大人設定為目標,被引導說出太多私人秘密、傳送隱私照片,然後就變成被威脅、勒索的對象。
2023 年的另一份調查,受訪的青少年有相當多人表示,他們曾向網友透露自己從未告訴過任何人的秘密;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認為分享裸照已變得稀鬆平常。青少年常會認為自己也可以跟成年人發展友誼,但成年人如果一直找青少年聊天,出發點良善的比例恐怕不高。
「當教室或餐廳裡的每個人都盯著手機時,眼神交流和閒聊就變得不再必要」。關切青少年問題的公益團體成員說:
「這些年輕人,他們其實不知道如何溝通。這些年輕人不習慣面對面坐著,進行眼神交流。」
最近有本新書《失控的焦慮世代》就在講這些問題。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網路讓年輕人獲取知識更方便、藉由多媒體與AI的表現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因為社群網站承受的壓力與延伸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也越來越嚴重了。
二、生活壓力讓新加坡年輕人不想生小孩
世界首富伊隆・馬斯克前幾天才剛發言說,新加坡出生率下滑,未來將會亡國,這樣下去會走向滅絕。出生率的新加坡還低的台灣、南韓,又該怎麼面對這問題?
正好前陣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調查了230名年齡在18至30歲之間的年輕人。其中,有高達70%的受訪者表示,生活成本高昂、以及供養家庭的財務壓力,是他們不想生育的首要原因。這調查報告在最近發表。
乍看之下,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比台灣高很多,但他們一樣要面對物價上漲、生活成本變高、以及育兒成本非常高的問題。許多夫妻一直延後生小孩的時間,延到最後也就生不出來了。
三、4到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可大幅降低心血管風險
最近研究發現,每天進行1.5到4分鐘的間歇性高強度運動(HIIT),可顯著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衰竭、中風、心臟病等),而且這效應在女性比男性還明顯。
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對未來身體健康很有幫助,但僅有20%的中老年人定期參與這類活動。
在一些網站如YouTube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這類影片,在電視機前跟著做就會有效。
或者,多爬樓梯,而不是乘電梯。適度地短距離搬運重物也有有用。
該類研究證實,零碎的高強度活動,對健康就有幫助。不需要專門的健身房訓練、或長時間的鍛煉,日常生活中的高強度活動就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有做總比沒做好,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常去健身房的人,想辦法在家運動吧。
剛解鎖的方格子文章:
1944-45年的冬天,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荷蘭西北部納粹佔領區,有四百五十萬人因為戰爭遭遇慘無人道的饑荒,不幸餓死至少一萬八千人。時間長達八個月直到戰爭結束,最淒慘的是最後三個月,1945年的二、三、四月。荷蘭人的死難,在六十幾年後,為人類的科學研究,帶來很大的貢獻。
1939年,德軍攻佔波蘭,打開歐陸戰爭的序幕。1940年五月,德軍發動對法國、比利時、荷蘭的戰爭。在佔領的第一年,納粹把荷蘭人當成「優秀的雅利安人的一份子」,盡量尋求合作。但最後發現,多數荷蘭人心裡無法認同納粹,不願意配合,於是納粹改為壓迫、鎮壓的策略。等到戰爭快結束時,荷蘭的工業與商業架構已被破壞,戰後花許多年才復原。這是大饑荒的遠因。
很喜歡你的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