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我們捨不得放棄的「沉沒成本」,可能跟多巴胺有關
最近科學家的老鼠研究,讓有些學者推論:為何人類有會「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可能是因為多巴胺的作用,驅使我們不想放棄已經投入許多有形、無形成本,但繼續投入也可能完全得不償失的人事物。
研究很複雜,小老鼠研究也很不直觀,所以我們就不介紹研究內容了。這篇文章重點還是提醒我們:億萬年演化出來的哺乳類大腦,可能真的有什麼機制,讓我們捨不得放棄已投入的「沉沒成本」。
所以以後我們見到不願意放棄懶散、外遇、家暴壞男人的女生,不要下意識認為這個女生「傻了」,或覺得她有什麼特別的心理機轉,才會看不清現實。或許也就不過是因為她投入許多心力在這個男人身上,所以任何一個可能可以挽回的跡象,都可以鼓舞她的多巴胺系統釋放出正面的訊息,讓她一直無法下定決心抽身。
而類似的「沉沒成本謬誤」,也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只是我們會想辦法找理由為自己解釋,讓我們不要像那些癡情女生一樣看起來可笑,但現實上我們承受的經濟損失、失去的人生機會,可能是一樣巨大。
比如說,你長期投入在某個興趣,對這興趣有專業級的瞭解,想要把這興趣當成一輩子的工作。但可惜這個興趣已經脫離時代潮流、不再熱門、甚至用電腦或AI就可以取代。趕緊趁年輕放棄這興趣,改做其他比較好賺錢的事情,生活才會過得快樂一些,家人們也會比較幸福。
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名詞來代入這個「興趣」,有許多行業很確定就是搖搖欲墜,市場規模不斷縮小、資深人員的薪水很難提升,除非家裡頗有資產,不需要靠工作賺錢,否則早點脫離,或從一開始就不要進入,才符合個人最大利益。但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從年輕時就對這些行業嚮往、或已經投入一段時間。這時,因為「沉沒成本」太大,多數人都很難斷然離開。
或者,也許你喜歡創業,開了一家店,起初賺了不少錢。但漸漸的你的規模不夠大、競爭力不夠強,雖然還可以賺錢,但你會損失你的「機會成本」。這時,把店賣掉,資金收回來,再開創別的事業,才是比較明智的抉擇,但許多人會捨不得。
為什麼人類大腦會演化出「沉沒成本謬誤」?或許,這些「傻瓜」,雖然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但人類社會需要許多「傻瓜」,才有可能推動社會進步。比如說,一開始研究「煉鐵」的人,已經投入許多心思,面對失敗率很高的未來,他可能拿起弓箭去打獵對自己家人比較有利。許許多多研究煉鐵失敗的人,都被部落裡的人嘲笑。但就是因為有些「傻瓜」被「沉沒成本謬誤」驅使,一直不想放棄。最後終於有人達到成功的第一步。他可能只有在煉鐵成功的那個剎那得到莫大的歡喜,之後這些成果就被部落聯盟的統治者收割,而研究煉鐵的人可能還付出健康的代價。但無論如何,這些成果最終讓後代人類都受益。人類文明的基礎,可能就是這樣一步步打造出來。
二、讓AI來辨識貓咪病痛時的表情
貓咪擅長隱藏自己的心思與痛苦,有時很不舒服時會自己躲起來。對人類飼主來說,這是很難處理的問題。AI已經可以協助辨識正在承受痛苦的貓咪,未來應該可以商業化,在app或貓咪監視器裡附加這功能。
用AI辨識貓咪痛苦表情的研究,主要在以色列海法大學進行。痛苦貓咪的照片則來自德國的研究者,加上了專業獸醫的痛苦評估,以及貓咪所承受的病痛,丟給AI去分析。
研究者使用兩種AI模式,其中一種是根據貓咪臉部肌肉的收縮,偵測48種貓咪臉部特徵(landmark)的變化。這AI訓練好後,以此模式辨認其他貓咪照片,精確度可達77%。
如果用另一種「深度學習」AI,精確度只有65%。但倘若日後繼續提供大量資訊,「深度學習」模式的精確度有可能越來越高。
現在獸醫師有一套方法可以評估貓咪的痛苦程度,但有些麻煩,也要花許多時間,而且需要專業能力的培養。如果以後有app可以協助貓咪飼主察覺貓咪的病痛,就可以協助及早就醫。
但再想多一點,以後我們戴的眼鏡,是不是就可以聯結AI程式,來分辨我們眼前的人的真實情緒?這個人正在說謊嗎?或在隱藏什麼呢?他會我有好感、還是不太喜歡我?他說「希望還能再見面」「再找機會吃飯喔」是真心的嗎?既然都可以偵察貓的感受,要用AI分析人應該也不難。
三、我們常常在網路揭露太多隱私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近日有學者發表研究論文,認為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股衝動想跟大家分享隱私」,以及分享後會覺得放鬆、壓力降低,這是來自人類演化的本能。但這種本能,會讓一些人在社群網站時代過度分享隱私。
人類演化一直到數萬年前,或甚至數千年前的多數部落,多數人類都還是以大致或不超過150人的人數,過著定居或遷移的生活。
多數人的生活範圍,就是在這150人,只有在「交易」時才會需要認識其他部落的人。這150人彼此熟識、從小看到大,誰跟誰在一起、彼此喜歡或討厭,多數人遲早會知道。
把一些家裡隱私講出來,可以減少猜疑,增加親密與彼此一體的感覺,對增加部落的凝聚力有幫助。
另外,保守秘密也有心理壓力。「他們知道了嗎?要不要跟他們說呢?」這懸疑的壓力僵持到一個程度後,把秘密講出來,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而小群體裡面的「交換秘密」,也可以鞏固「利益共同體」,彼此都知道一些對方家裡的事情。
學者解釋說,對某些人來說,內在驅力沒有得到滿足,會渾身不對勁、說不出的怪。當內在驅力得到滿足的那一瞬間,我們會感受到非常愉快。最明顯的例子是性慾滿足的高潮,雖然我們可能因此感染性病、或招惹到一位可能毀滅你一生成就的對象。吃好吃的牛肉也會讓我們得到滿足,但吃太多會營養失衡。
想要揭露隱私的內在趨力,就跟飢餓、口渴以及性慾一樣,都是一種人類本能。在揭露隱私當下(以及眾人紛紛按讚時),我們的多巴胺系統會得到短暫的滿足。但這會不會傷害到長期利益?那就難說了。
四、樂觀的人認知功能比較差?
「樂觀」對於高智慧的人類要生存在這多災多難的世界,是有許多幫助的。樂觀的人容易感受到幸福、健康,有比較好的人際關係,比較能融入人群,也可能因此長期維持好的心情,對延長壽命會有幫助。
不過,「樂觀」有時候可能來自比較差的「認知功能」,如口語流暢、思維靈活、數字推理、記憶能力等等。反過來說就是,認知功能比較差的人,對未來比較容易抱持希望,對自我的能力與形象過於高估,容易產生偏見與自欺欺人,於是最後變成過度樂觀的人。
人容易過度樂觀,這可能是演化帶給人類的「禮物」,讓人們樂於接受各種挑戰。現實地說,如果有一個族群大家都很悲觀,要打仗了就覺得己方有許多缺點、應該是打不過、一定要死了,這個族群也就勢必會滅亡。「樂觀」才能讓人創造奇蹟,克服困難的挑戰。
不過,過於樂觀的人,對自己的財務規劃,就很容易帶來災難。
研究者分析一個長期研究裡的數據,研究對象超過40000個英國家庭,調查時間從2009年到2021年,詢問他們的財務狀況與對未來的期望。尤其追蹤調查的時間夠長,研究者就可以分析最初的期待與最後的結果,瞭解當事人對自己與未來的期待是否過度樂觀或悲觀。
這長期追蹤調查還包含了當事人的一些認知功能,於是研究者就可以跑統計,看看對自家財務狀況的預測,與認知功能有沒有關係?
結果發現,對自己財務狀況過度樂觀的人,認知功能較差。對自己財務狀況的預測符合現實或過於悲觀的人,認知功能比較好。
認知功能較好的人,會傾向做出悲觀的預測,對自己的未來預測的準確性較高,也比較能避免「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帶來的金融投資虧損。不過,在一些大波段裡,過度樂觀的人也有可能真的會大賺一筆。只是,這時最好要懂得見好就收,否則在多空交戰的時刻,也就容易因為看錯邊把之前賺的錢又吐出去了。
五、零卡Zero汽水可樂跟肝病變有關?
這裡說的「肝病變」是指跟代謝症候群有關的肝細胞變化,研究裡以「脂肪肝」的指數為代表。
這美國研究調查了2003-2006年時的2378位美國人,其中有1089人有肝病變,1289人沒有肝病變。
研究對象要回答一長串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你多常喝零卡飲料?
在校正了許多變項後,研究者發現,有肝病變的那一組,所飲用的零卡飲料,很明顯地高於沒有肝病變的人。
而學者統計發現,喝零卡飲料的人為什麼會有比較高比例的肝病變?他們的BMI偏高有84.7%的解釋力。
學者們推測,零卡飲料會干擾腸道細菌,影響「腦腸軸」(brain-gut axis),這可能是零卡飲料反而會讓BMI偏高、造成肝細胞病變的主因。
也確實有些動物研究,發現零卡飲料裡的關鍵成分,「人工甘味劑」如「阿斯巴甜」會全面性地干擾實驗動物(例如某些品種老鼠)的腸道細菌分布,對全身器官造成重大影響:這些腸道細菌的變化,會改變代謝、食慾以及脂肪的儲存。
在之後的研究,也發現這些「人工甘味劑」一樣會干擾人類的腸道細菌,很可能因此影響葡萄糖的耐受性,這會讓糖尿病更容易出現。有學者就推論,過去數十年來,代謝疾病快速增加,零熱量的「人工甘味劑」(不止阿斯巴甜)的使用量大增,也是原因之一。
六、加拿大判定厭女兇手是恐怖攻擊
加拿大法官判定一位十七歲、帶有厭女思想的男性殺人犯是「恐怖攻擊」。這判決可能會成為世界潮流。
二〇二〇年二月,一位十七歲的加拿大男性,在多倫多一家按摩院,拿17英吋的長刀,刺殺一位24歲女生超過40刀,殺死了她,然後又重傷另一位女生,在殺死她之前被壓制、逮捕。
因為兇手未滿18歲,所以沒有揭露真實姓名。但因為他的心智年齡已經成熟,而且並不是因為一時衝動殺人,而是有計畫、有思想體系地殺害跟他無冤無仇的女性,所以被認為要負起完整責任,不能因為未滿18歲就減刑。
辯方律師以「他還是個孩子、他受到『非志願單身』社群裡仇女論述洗腦」來為他辯解。但法官認為,這是受到特定思想與仇恨驅使的恐怖行動,不能以此理由脫罪。
二〇一八年時,在多倫多發生一件震驚全世界的「非志願單身」(incel)社群狂粉開貨車襲擊路人的攻擊事件。這位十七歲的男生,就因此得到啟發,認為自己也應該獻身攻擊女性的志業。
法院審理到最後,這位當年的17歲大男生,表達他非常後悔,也對受害者深深抱歉,表示他已經沒有厭女情結。但是受害者家屬還是感到害怕,覺得自己跟其他女性的安全需要受到保護。
最後,加拿大法官的判決,會讓兇手無法以未滿18歲為理由提前假釋,必須服完完整的刑期。
會有這樣的判決,跟歐美國家層出不窮的「非志願單身社群」引發的暴力事件有關。不過,這些「非志願單身」的男性,多數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他們無法追求想要的愛情,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現代女生的心理需求,造成一些溝通障礙。在遭遇失敗與挫折後,因為社群裡極端份子的激烈言論,導致少數人思想開始變得激烈。
台灣或許沒有大型的中文incel網路社群,但多數中學生有能力搜尋到英文網站,加入英文的網路社群。所以,台灣的學校也要開始注意年輕人是否會受到國外社群的負面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