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年男人對社交越來越沒有興趣
傳統社交據點消失,社群網站可以消磨時間,現代男人越來越退縮回家裡
一、中年男人與退休老人,對社交越來越沒有興趣
當已婚男人邁入中年,或已經退休,有越來越高比例疏離朋友、減少社交。這讓許多太太看不下去,但也不曉得能怎麼辦。
美國的學者說,以前中老年男人可以去保齡球聯盟、工會會館或一些公民團體聯誼,現在這些空間幾乎都不存在。不曉得三、四十年前,臺灣的中老年男人,會在什麼場所認識新朋友?
「美國生活調查中心」2021年的全國性調查發現,男性擁有密友的數量大幅下降:1990年時,有55%的美國男性表示擁有至少6位密友,而到了2021年,只剩下27%男性仍有這麼多好友。同一期間內,沒有任何密友的男性比例,從不到3%激增至15%。
其他研究發現,只有21%的男性表示,最近一星期曾從朋友得到過情感上的支持,而女性則有41%。有一成以上男性表示,他們在生活中「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許多已婚男性日常生活圈子幾乎僅剩家庭成員,較少主動參與朋友聚會或社區活動。
相對應的是,許多男性的生活重點就只有工作,人際互動也是基於工作,純粹的情感互動多數侷限於與太太的兩人世界,高度依賴太太來排解心情。有些太太在婚後成為社交活動的主要組織者、維繫和其他家庭的人際往來,男性則較少經營婚姻與工作以外的社交圈,導致婚後個人朋友圈收縮。
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看,男性在中年以後有兩個常見走向,第一種活潑、外向、睪固酮高、或社經條件好,積極交友、擴展社交網絡,除了增加利益交換的管道有利家族生存外,增加的偷情機會也會受到基因演化的獎賞。
第二種也就是現在比例越來越高的,既然傳統的社交據點在現代社會已經萎縮,那就全心投入在工作,賺錢把小孩撫養長大,也就完成基因的傳承。其他事情就不想多管,反正還有太太可以打理。
中年男人如果不是為了工作、利益或偷情,就沒有太強烈的社交動力,但中年女性會更願意廣交朋友,或加入一些眼前沒有明顯利益的團體。這差異也可能是來自演化的力量。遠古時代女性在部落裡常需跟不同婆婆媽媽一起做事、互相協助、交換情報,這種互助對小孩的生存會有幫助。男人則是加入負責狩獵、偶爾要打仗的團體,常要長途跋涉而且死亡率高,對小孩與社區事務的關注,就遠遠不如媽媽多。
以前草原民族會有男人戰死後,妻子與小孩由弟弟或其他男性家族成員接手的慣例,也就是反應男性征戰的高風險與高死亡率。照顧小孩長大的,常會是太太與其他男人,演化的差異使得女性會一直以小孩為中心,男性則會以「戰友團」為中心。現在男人多數可以平平安安活到七、八十歲,反倒就容易呈現沒有生活目標的樣貌。
面對中年後回家就軟爛的先生,太太能怎麼辦?專家建議是:過度的關心可能會帶來衝突,不要試圖成為他的「全世界」,提醒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必要時尋求心理治療或婚姻諮商。而退休後男人世界崩解,變得抑鬱寡歡、不知生活目的,也是現在越來越普遍的社會問題了。
二、討厭的力量成為決定選戰的重要關鍵
「討厭的力量」在社群網路時代,往往是左右選舉投票結果的最後關鍵。在臺灣、在歐美國家,都清楚呈現這面貌。
專業名詞叫做「負面黨性」(negative partisanship)。這又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談,一個是「主要政黨支持者間的彼此討厭越來越強烈」,一個是「自認中間、游離的選民,大部分是以討不討厭來決定投給誰」。
現在,點燃政治熱情的,是對敵對政黨的厭惡。政治中的最強烈情感不是「愛」,而是「恨」。反對,往往比「支持」更能團結人心。比如說,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的投票,是因為「討厭某個人」。
「討厭的力量」有時更容易針對執政者。比如美國2020年大選,有 18% 的川普支持者表示他們是「反拜登而投給川普」;但在拜登的支持者中,將近 40% 表示他們是「反川普而投給拜登」。
也有專家認為,其實沒有「搖擺選民」,在政黨對決時,選民心裡會有長期經驗累積的偏好,但不見得會有動力出來投票。選舉經驗讓政治人物發現,透過煽動對敵對政黨的反感,才能讓自己陣營的投票率增加,溫和地闡述政見在最後關頭沒有任何用處。
在社群網站的世界裡,帶有憤怒或厭惡等負面情緒的內容更容易被轉發分享。所以政治人物與支持者,也就更喜歡散發會讓人討厭政治對手的訊息。而政黨支持者對敵對政黨政治人物的厭惡,也就越來越強烈。
2020年《Science》期刊一篇集結15位學者的文章認為:「社群網站在政治論述中扮演了影響力巨大的角色,加劇了政治上的宗派對立。」
近年來的一些心理學研究則發現,誘發「不要讓某個討厭的人當選」的情緒,可以增加去投票的動力。
到了2022年,有62%共和黨人,和54%民主黨人對另一政黨的觀感「極為負面」,比五年前高很多,遠高於幾十年前的低於25%。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調查指出,認為另一黨政策「危害國家」,是美國選民認同自身政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討厭的氣氛下,美國人對兩大黨都反感的比例也達到27%,比1990年代的6%大幅攀升。
2024年的研究發現,「討厭某某黨」已經普遍成為某種身分認同。在臺灣,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人會說「我沒有很支持民進黨,但我就是討厭國民黨」、「我根本不支持國民黨,但我就是討厭民進黨」。有時這並不是作態,而是「討厭的力量」決定了支持誰。
2024年《經濟學人》的專文分析全球數據後警告:負面黨派情緒正在西方蔓延,讓公共治理變成你死我活的鬥爭。許多媒體報導也強調,這種撕裂讓民主制度難以正常運轉。在普遍將對手視為仇敵的氛圍下,妥協共識難以達成。
在社群網站時代,我們越來越沒有耐心做政策討論,網路上充滿討厭的情緒,而這些最終又決定了多數選民的投票抉擇。這是令人苦澀的現實,也是美式民主社會最大的挑戰吧。
三、低資訊陷阱讓人們越來越不關注政治新聞
多數人根本不會認真瞭解主要政黨的政策攻防,寧可把時間花在看短影音,這是很無奈的事情。政治學上,這稱為「低資訊陷阱」(Low Information Trap)。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近十年的統計,美國人經常主動關注新聞的比例,從2016年的51%,大幅下降到2022年的38%。許多選民每週花在閱讀政治新聞的時間,甚至只有短短10分鐘。
華盛頓郵報報導,即使在選戰熱戰時期,只有四分之一的選民會主動尋找競選相關的新聞,有三分之一的選民幾乎不關注選戰消息。選民往往不知道政府如何運作的基本事實,在投票時依賴情緒和直覺。政策辯論的細節,影響力其實不大。
有調查顯示,美國大約64%的受訪者知道當月最重要的新聞事件,但對第二、第三重要的新聞,只有37%和32%的人知道。美國公民的政治資訊是「少數人高度關注、大多數人相對忽視」,這種落差還在逐漸擴大。
關心政治新聞的人,會高估一般民眾對政治問題的關心程度。人民有自己的工作、有家庭生活,他們可能連自己所在選區的民代做了什麼都不太知道。
選民關注什麼?通常是生活開銷、薪資收入,以及物價漲幅。醫療支出、社會福利、各種帳單等荷包問題,才會時時吸引人民關注。如果物價飛漲、自己薪資所得趕不上物價,多數人就會判斷「經濟不好」。收入趕上生活成本時,人民才會對經濟發展有信心。
路透新聞研究所的全球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人會主動迴避新聞,因為新聞會帶來負面情緒或無力感。年輕人會從社群網站取得碎片化的新聞,對深度議題的掌握越來越薄弱。
美國的調查顯示,多數選民對國會的關注度極低。例如共和黨在2023年的眾議院領袖更迭混亂事件,許多美國人幾乎沒聽說過。對政治人物及政黨運作的認知薄弱,導致選民難以將責任歸因。這種資訊鴻溝解釋了為何一些理論上「應受選民懲罰」的行為(如國會癱瘓、極端言論),實際上很少轉化為選票,因為大批選民根本沒意識到問題存在。
一項針對46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3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迴避看這些政治新聞,這比例比十年前明顯上升。各國民眾對政治新聞的興趣普遍下滑,對媒體的信任度也在降低。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成為全球現象,許多人因為新聞令人生煩、感到無力改變而選擇少看甚至不看新聞報導。
當多數選民對政策討論幾乎完全不瞭解時,他們如果決定要去投票,會怎麼取捨呢?或許,「討厭的力量」,這時就會擁有關鍵影響力吧。
四、人們對敵對政黨的支持者,感覺越來越厭惡
覺得敵對政黨支持者無知、不道德、沒有做個現代人的資格,這在美國是個嚴重問題。社群網路時代,對「外團體」(敵對政黨)的厭惡,往往會大於對「內團體」(支持政黨)的喜愛。而「討厭」常是驅動人民出來投票的根本原因。
學者的用語是「基本道德偏見」(basic morality bias),人民普遍認為敵對政黨支持者,有高比例違反社會認可的基本道德底線。共和黨人認為民主黨人普遍支持外遇、偷情,民主黨人認為共和黨人普遍支持逃稅,但實際上雙方都大大高估了這些偏差值。
美國保守派稱自由派是「嬰兒殺手」,自由派認為保守派是「種族主義者」。當我們認為某群人道德敗壞時,就會更傾向認為他們缺乏理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值得對話。社群媒體會更強化人們對敵對政營支持者的想像,使人們越來越相信對方「壞透了」。學者用語是「去人性化」,如果人們覺得政治對手缺乏人性,會更傾向於在生活中與之保持距離。
2024年的研究,學者拿六個「基本道德議題」,來詢問兩黨支持者,認為敵對政黨選民支持不道德行為的比例,結果都是明顯高估。共和黨人認為超過三成的民主黨人挺外遇,民主黨人也認為有三成共和黨人支持婚內偷情。現實上都沒那麼高,都不到10%。
又如共和黨人認為兩成民主黨人接受「挪用公款」,民主黨人認為兩成五共和黨人覺得挪用公款沒關係。共和黨人認為兩成民主黨人覺得「錯誤監禁」沒關係,民主黨人認為兩成五共和黨人覺得錯誤監禁不是大事情。這也表示人們覺得敵對政黨支持者的道德底線比較低。
學者放了兩題「非人化測試」。很少人道德上會接受虐待動物與兒童色情,如果你認為敵對陣營支持者可以接受,那就是不把對方當成有道德理性的人了。結果在研究裡,人們還是認為敵對陣營支持者有15%會包容虐待動物與兒童色情的行為。
當我們覺得臺灣政治紛亂、人民敵對時,其實在歐美國家可能更嚴重。社群網站惡化了政黨政治的對立與極端化,這在全世界民主國家都存在。覺得敵對陣營支持者道德低落、甚至有反人類行為,美國兩大黨支持者都一樣。這是根植在人類大腦演化裡的「內外差異」,我們本來就會不理性地偏愛自己人、質疑外人。
要怎麼改善這些認知偏誤?或許啦,多一些實體世界的互動,少在網路上戳來戳去,會是比較有用的方法。
五、喝酒入睡,是不好的習慣
長期靠喝酒入睡,睡眠品質不好,還容易增加失智、癌症、肝臟疾病等風險。
這絕對不是好習慣,寧可去看一下精神科,藉助藥物都還好過長期喝酒。(文章連結)
六、憂鬱症不治療,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大增
失智症的病因目前還難以確定,不過,「大腦慢性發炎」會加速某些人的失智症病程,已漸漸成為共識,所以才會有學者說,透過一些努力,可以降低45%的失智症發生率,而這些「努力」多數可以改善「大腦慢性發炎」。(文章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