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瘦針應該納入健保嗎?
美國、英國都有納入醫保或公醫,但昂貴的費用限制只能小範圍使用
一、瘦瘦針應該納入健保嗎?
熱門的瘦瘦針應該納入健保嗎?這是美國的當紅議題,台灣人可能難以想像。美國有超過4000萬人的醫療保險可支付胖子減重用途的瘦瘦針,川普政府正在研擬政府辦的醫療保險也可使用瘦瘦針。
如果未來公營健保支付瘦瘦針,病人就得配合一整套的健康計畫,包括配合運動、到健身房報到、接受專業營養師和運動教練指導,才能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瘦瘦針的正式說法是GLP-1藥物,現在最有名的藥物是以「筆針」皮下注射,但也有新的口服藥物快要上市。這原本是糖尿病藥物,現在確認可以有效減重,也可減少未來的三高疾病、心血管疾病。
從醫療經濟學角度來看,讓BMI (身體質量指數) 較高、未來可能會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長期使用GLP-1藥物,有可能減少未來的醫療支出,還可延長「健康老年」的時間。問題是「誰來出錢」?
瘦瘦針納入醫保,保費就得年年上調。納入美國政府經營的健保,人民就得繳納更多稅金。如果臺灣健保要把瘦瘦針列入支付項目,立法院就得修改健保法、提高保費,台灣人民恐怕也不會同意。
肥胖與三高疾病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核心問題,新藥效果越來越好的GLP-1,讓人們對「藥物」的健康效益大大改觀。問題在於,藥物定價多少才是合理?用政治力量強迫藥廠降價、或鼓勵便宜的學名藥搶佔市場,會不會降低藥廠創新的誘因?
美國的非營利組織「臨床與經濟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Clinical and Economic Review, ICER)長期研究處方藥的經濟效益,最近發表的報告認為,如果以「一生的健康效益」來衡量,現今熱門的瘦瘦針有很好的「成本效益」。但報告也指出,由於美國胖子很多,如果要大規模施打瘦瘦針,「誰來負擔」就是個大問題。
瘦瘦針停藥後還是會復胖。病人也有可能一邊打針、一邊享受美食,然後把體重控制在標準值邊緣的BMI。瘦下來後提升的生活品質與自信心,應該要由醫保或健保來負擔成本嗎?說到底核心問題還是「藥太貴」,所以有些民營醫保正在醞釀減少減重用途的藥物,否則保費每年上漲,許多企業也受不了。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分析指出,如果政府健保 Medicare 涵蓋瘦瘦針,2026–2034九年間將增加約350億美元支出,帶來沉重的財務壓力,而健康併發症減少只能節省34億美元,淨支出仍大幅增加。
也就是說,除非藥廠能接受降價到現在的10%,否則公醫或政府健保體系難以普及到所有有健康疑慮的人,民營醫保公司也只能靠調漲保費來因應。
英國的公醫NHS現在能使用瘦瘦針,但條件非常嚴格,必須符合肥胖專科的審查條件如超高的BMI、合併其他疾病,只能在醫院的肥胖門診開藥,且必須配合營養、運動、行為治療。
NHS估計,如果全面開放,5年內光藥費及相關支出就高達152億英鎊,所以現在只能小範圍使用,以免拖垮政府財政。
這幾個月,因為藥廠的競爭與商業促銷活動,兩款知名的瘦瘦針在臺灣熱賣,有時會賣到斷貨。買得起的少數人看著自己下降的體重,想像未來更健康的中老年生活,心理自然是很高興,但「健康不平等」的警報也悄悄響起。而未來在AI助陣下,可能還會有更多昂貴的「健康促進藥物」出現,在財富分配不平等的時代,對未來健康餘命的期待,恐怕也會跟著越差越遠了。
二、穿襪子入睡可以改善睡眠品質
穿襪子入睡可以改善睡眠品質,「先暖後涼」原則有很好的助眠效果!
在研究支持下,專家們表示:先讓皮膚變暖,尤其手跟腳,會引發睡意,但也還要保持室內涼爽。如果在臺灣,就是穿著襪子睡覺,蓋好被子,但同時調整好冷氣溫度。
常被引用的1999 年《Nature》研究發現,腳部血管的擴張程度(例如穿上暖襪時),是預測人們多快能入睡的最佳指標。專業ㄧ點說,手腳(末梢)相對軀幹(近端)的皮膚溫度梯度,會決定我們好不好睡。末梢血管擴張、散熱增加,入睡就更快。
2018年的小型實驗發現,在較冷環境中睡覺時穿襪子的成人,平均提早約7.5分鐘入睡,夜間醒來次數更少,且總睡眠時間多了約32分鐘。
另一個針對 46 名 60 歲以上男性的研究顯示,連續六星期,每晚在睡前一小時泡腳,能改善入睡速度和總睡眠時間。
其他研究發現,睡前1-2小時進行10分鐘的溫水浴,對加快入睡與睡眠品質會有幫助,對老人效果更好。如果再搭配穿襪子,效果會更提升。
當穿上襪子,皮膚的血管擴張時,能幫助身體核心體溫下降。接著維持較低的臥室溫度,讓夜間核心體溫維持較低水平,減少中途醒來、讓睡眠品質更好。
但每個人睡眠時的「最佳室溫」可能不太一樣。一般來說,15-20度適合多數人,但老人在20-25度可能感覺最好,而女性又比男性更偏好溫暖的睡眠環境。有時夫妻、情侶可能會為了睡眠時的室溫吵起來。
如果有睡眠困擾,可以在睡前兩小時泡個10分鐘溫水澡,睡前一小時泡腳10分鐘,然後穿著襪子入睡。可選擇比較厚但寬鬆的襪子,睡到一半覺得熱可以輕鬆脫掉。也可以選擇蓋兩層棉被,半夜覺得太熱可踢掉上層棉被,保持涼爽但不至於完全沒蓋被。
還可注意的是:有些止痛藥會使小血管收縮、抑制夜間褪黑激素,並在研究中觀察到增加夜間醒來次數、讓睡眠效率變差。這時,可選擇改用「普拿疼」之類藥物,減少對睡眠的干擾。
睡眠很重要,有些人長期失眠,最後只好到診所拿個短效鎮靜劑與助眠劑。但在開始使用藥物之前,配合睡眠時間運動、洗澡、泡腳、穿襪子、戴眼罩、蓋厚重棉被、聽白噪音,都有可能帶來不比藥物差的助眠效果。做好「睡眠衛生」,可以減少未來罹患各種慢性病的機率。
三、
主流媒體被誰掌控?英國:貴族私校畢業生佔多數。台灣呢?
最近英國衛報報導,英國一半的報紙專欄作家, 47% 的政治評論員、45% 的頂尖播客主持人,以及 38% 的 BBC 高層主管,出身貴族私校中學。但全英國只有 7% 的人口就讀這些昂貴的學校。
而且,比起 2019 年上一次調查,讀過私校的報紙專欄作家比例還增加了。 BBC 的高層主管,讀私校比例更是上升 10 個百分點。
此外,超過 40% 的專欄作家與政治評論員曾就讀牛津或劍橋大學。
這說明,對中上階層、社會領導人物、政界有高度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其實有一道潛伏的暗流,讓出身中下階層的媒體人進不去或留不久。
社群網站興起,反倒吸納更多出身中下階層、對媒體有興趣的人轉戰或直接經營網媒,使得主流媒體從業人員更同質化。
讓我們看看其他國家主流媒體是否也有這種「集中化」?
韓國:對25家韓國媒體、104名高管的調查發現,75% 出身於韓國最頂尖的三所大學(俗稱「SKY」,即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這一比例高於其他專業領域裡名校畢業生的集中度。
法國:法國記者是同質性很高的菁英,大多出身相同的社會階層,大多來自巴黎,家庭收入很高。2018年前後的「黃背心」抗議中,抗議者批評記者「脫離群眾、只代表上層利益」。對新聞學校學生的調查顯示,有52%的學生父親是高階經理或高級知識分子職業,只有約16% 出身於工人或基層職員家庭。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中有43.9%、《華爾街日報》有49.8%的編輯、撰稿人畢業於菁英大學(常春藤聯盟或同級別名校)。在某些高品味雜誌如《新共和》,這一比例更高。許多一線記者擁有知名學府的碩士學位,靠著校友人脈與精英學歷進入頂尖媒體。
德國、日本也有類似媒體人菁英化的現象,但沒有具體統計數字,在此就不重複說了。
隨著傳統媒體式微、廣告收入減少,記者的收入相對其他專業職類少了許多,經濟壓力反倒又讓出身中下階層的新聞科系畢業生待不住,結果留下來的人同質性反倒更強。這或許會造成,媒體試圖關心中下階層的生活,但從業人員卻很難體會什麼叫「中下階層」?
四、紐西蘭護理師的集體抗議
一群紐西蘭護理師在衛生部長演講時,背對他、露出身上的抗議標語。在這場抗議活動的兩星期前,9月2日,36000名紐西蘭護理人員罷工兩天,抗議紐西蘭護理人力嚴重不足。先前在7月底時,還有一次24小時的大罷工。去年12月3日,則是第一次的8小時罷工。
紐西蘭護理師工會的報告指出,去年平均每一班次,全紐西蘭的醫院平均短缺587 名護理人力。
工會主席表示:「在我 45 年的護理工作中,從未見過公共醫療系統如此崩壞。護理師人數遠遠不足以提供安全、即時的照護。離職的護理師數以千計,但卻沒有足夠新血補上,薪資也缺乏競爭力,無法留住護理師在紐西蘭工作。」
但紐西蘭衛生部也得面臨經費與資源的限制。工會拒絕的方案,新進護士年薪 75,773 紐元(1紐元約等於17.83新台幣),到 2026 年 6 月底將可增加 8,337 紐元。最高級別的護理師基本薪資為 106,739 紐元,到 2026 年 6 月底還會增加 3,224 紐元。這收入對許多國家的護理師來說算高薪,但在房價、物價高漲的紐西蘭,卻不足以吸引專業護理人員留下。
當衛生部長在台上指責罷工導致病患手術延誤,試圖以一則新生兒因罷工受影響的故事來勸說護理師們不要繼續罷工。這些話讓在場護理師強烈反感,所以選擇起身背對部長。「不要情緒勒索,我不想聽這些。你根本沒有聽進去我們的聲音,你沒有聽懂我們罷工真正要傳達的訊息,所以我選擇站起來。」
在紐西蘭首都威靈頓與哈特谷區域,有7000位護理人員的編制,但長期空缺1000人。當有一群新人進來,就有差不多數目的老鳥離開,所以人力一直無法補齊。
慢性的人手短缺,導致在職護理師承受沉重的超負荷工作量,職場壓力驟增。當有人離職後經常無法及時填補,剩餘人員被迫承擔額外病患照護工作,許多護理師形容自己已經嚴重過勞與倦怠。有一線護理人員反映,目前常見一位護士需照顧六位以上病人,遠高於理想的1比4安全護理比例,導致醫護人員疲於奔命。
紐西蘭衛生部強調,若將各類加班費、津貼計入,公立醫院正式護理師的年均收入可達12.5萬紐元,認為目前薪酬在政府財力許可範圍內已屬「合理」,工會應盡快結束罷工。
紐西蘭通膨多嚴重?2024年食品價格同比上漲約5%,有些日常必需品漲幅驚人,例如兩公升牛奶價格五年內累計上漲約33.9%,奶油暴漲42%,起司上漲約29.5%。能源方面,電力和燃氣價格大幅提升。2023年至2024年電價調漲約11%,一些家庭的冬季電費比前一年增加了兩倍以上。在最近一輪能源價格上漲前,就已有20%的家庭繳納電費時感到困難。
截至2024年中,紐西蘭平均年收入增長5.5%,但同期平均租金上漲9%,平均房貸支出增加8.7%。整體家庭的住房支出比例不斷提高,2019年平均每收入100元就有20.8元用於住房開支,到2023年已增至22.2元。將近 28% 的承租戶家庭,需將超過40%的收入用於房租。
一些過去被認為收入不錯的專業人士,如教師、護理師,在高房價、高租金地區出現「租不起房」的困境。紐西蘭有些地區教師或護理師等「關鍵職業」的薪資,已難以應付當地房租。紐西蘭初級教師年薪約6萬紐元,在全國65個地區中,有25個地區的房租將吞掉收入的一半以上。即便年薪提高到10萬紐元,仍有約25個地區的租金開支占收入三成以上。這表示許多原本屬於中產階層、薪資體面的專業人士,如今卻可能掙扎於每月的房租。
生活負擔壓力遠超過薪資上漲,最終造成紐西蘭人才流失,移居到澳洲等薪資較高的國家。越來越多紐西蘭年輕人為了躲避高房價與高物價,轉赴海外尋求發展機會,包括許多醫護、教師、科技人才。目前已有將近 23,802 名紐西蘭護理師獲得澳洲執業資格,是人才外流最嚴重的行業。
紐西蘭護理師想租房覺得負擔很重,臺灣護理師則是想買房悲嘆房價驚人。護理人員流失是全球性大問題,畢竟工作那麼辛苦,然後有護理師經歷在求職時常常是加分項目呢。
五、長期失眠讓失智症增加40%?
睡眠品質不好,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已經想辦法改善,也去運動了,還是睡不好,現在還要擔心以後更容易得到失智症?現實上沒有很完美又很快速的解法,先從「睡眠衛生」開始瞭解,也要知道最後可以有什麼替代方法。(點選連結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