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糖生存假說」認為果糖是人類快速發胖的關鍵原因
最近有學者提出「果糖生存假說」(fructose survival hypothesis),認為大量存在各種好吃的精製食品如甜點、零食(以及「珍珠奶茶」?)裡的果糖,是這幾十年來,世界各地人類開始發胖,並導致各種三高疾病的關鍵。
理由之一是,當我們攝取熱量時,理論上會經由粒腺體產生ATP,也就是人類能量的來源。當我們攝取足夠的熱量時,應該要有個機制讓我們停止進食。
但如果我們攝取的是足夠量的果糖,反而會抑制粒腺體的活性,降低ATP的存在。
然後,這過程會讓細胞誤以為能量不夠了,讓我們感覺到飢餓、飢渴、開始攝取熱量、增加胰島素抗性、增加食物的吸收、降低休息時的代謝。
而這過程必須搭配著「我們身邊有大量、便宜、又美味的食物」,才會不斷引發對食物的渴望。這幾十年來,人類社會才普遍達到量產精製食物的生產力,於是人類的體重就一發不可收拾。
其他研究則發現,「鹽」的存在,會讓這些作用更加強烈。所以適量攝取水果並不會發胖,因為水果裡面沒有鹽分。而一般精製食品都有鹽分,只是我們不見得吃得出來。
我們最常攝取的果糖來源,可能是「高果糖玉米糖漿」,這是從玉米提煉出來的成分,普遍存在我們日常飲食裡。
如果要避免因為果糖而發胖,那就要多吃「原型食物」,或者選擇不含果糖的精製食品。不過,有這種精製食品嗎?還有就是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啦。
二、「血清素」濃度低,可能跟長新冠症候群有關
最近有研究認為,那些在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長新冠」症狀的人,普遍有「血清素」(serotonin)濃度低的問題。這讓我們對長新冠症狀的原因與潛在治療方式多了一些瞭解。
學者同時還發現,登革熱病人也有血清素濃度低的現象。現在讓南台灣棘手的登革熱,可能也因此現出一線光明。
嚴謹的「長新冠」定義,是在感染後三個月,還持續出現這些症狀。而典型的病情常以腦神經症狀為主,包括長期疲勞、注意力記憶力變差、大腦認知功能變差等等。
有些學者認為,腦部的發炎症狀,以及神經膠細胞受損,是長新冠腦神經症狀的主因。
有老鼠研究認為,新冠病毒會影響血清素的重要原料「色胺酸」的攝取不足,造成大腦以外神經系統的血清素不足,影響許多神經傳導功能。
在台灣,許多人認知「血清素藥物」是治療憂鬱症的藥物。如果在感染新冠肺炎時、與之後的恢復期,如果服用抗憂鬱藥物,是否可以改善病情、減緩長新冠症狀?學者也只能表達,這一切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
三、網紅的旅遊行銷,有時會是反效果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如果在以圖片為主的IG做網紅旅遊行銷,倘若設計不當,可能會降低追蹤者也想去玩的動力。
研究針對14000張網紅分享的IG旅遊美照,發現網美入鏡,反而有可能降低網友對那個景點的喜好程度。
研究者給出的理由是,如果網友要選擇的是很可能「很特殊或一生只有一次」的求婚、婚禮、蜜月旅行、週年旅遊、家族旅遊等有特殊意義的旅遊景點,他們會有「這是『我的』」這樣的獨特認同與感情出現。這時,有一位網紅已經先去還入鏡了,反而會降低「這是屬於我的」的特殊情感。
如果是一位婚禮規劃師要為客戶選擇婚禮地點,就不會受到這種情愫影響。
如果是飯店員工或當地解說員入鏡,也不會產生這種負面影響,因為他們是「工作人員」、「當地人員」,不會微妙地跟網友產生「我的特殊體驗被你搶先」的微妙情緒。
如果入鏡的是主持電視節目的明星,為了拍節目介紹這景點,可能也不會產生負面感覺,因為「那是她的工作」。
但一些大大小小的網紅,在網友心中,就很容易產生「她們跟我們是一樣」的同階層同質感。這時,大小網紅反而會稀釋了「這是我宿命的場景」的認同與專屬感。
但如果是圖文部落格、YouTube長影音或臉書長文分享旅遊經驗,跟這研究應該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了。
四、現代夫妻的八年之癢
談論婚姻問題,我們常說「七年之癢」,這放在現代美國也有道理,因為美國第一段婚姻平均是8.2年後離婚。
為什麼是八年?有些心理學家這樣分析。
「結婚」往往代表脫離原生家庭,建立新的規則與秩序。脫離原生家庭可能符合我們內心的某個想望,新規則、新秩序會帶來新鮮感與踏實的感覺。夫妻雙方都彌補與創造了對方所需要的某個內心世界。
但到了第五年以後,新鮮感會消失,生活變得制式化,原來的優點開始變成缺點。看習慣之後,穩健成熟變成呆板,熱情奔放變成幼稚。原來的互相滿足,現在變成停滯不前的感覺。
這時,外遇出現的機率增加。有時,外遇就毀了一段婚姻,或重新和解後,雙方開始尋覓逃避離婚的方法。
不離婚的人,就是轉移注意力吧!這時可以把心思放在小孩的課業、小孩的戶外活動。有在賺錢的人,就想辦法多賺點錢,尋求晉升、外派,或者開始騎單車、騎重機、露營、健身、投入戶外活動。
如果感情已經淡掉,硬撐了二十年,最後可能會迎來「空巢期離婚」。這是美國的趨勢,也很可能是台灣不久的未來吧。
五、AI讓年輕人開始焦慮自己被淘汰
國外有人創了一個名詞FOBO(Fear Of Becoming Obsolete),害怕被淘汰。
根據最近的蓋洛普民調,有22%的美國受雇者擔心他們的工作會被取代,這比往年的數據高了7%。
一年間有這麼大的變化,最合理的解釋就是AI的出現。而躍升幅度最高的,是原本最不擔心被取代的高教育工作者。
有人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最後會讓全人類三億個工作職缺消失。在未來五年,許多變化會越來越明顯。
每個年齡層、教育程度、所得水準的人,都在焦慮AI的巨大影響。但最焦慮的,還是18-34歲、大學以上教育水準、以及家戶所得在10萬美元以下的人。
中高階的程式設計師、美術設計師、劇作家,不需要擔心會因為AI失去工作,相對的他們可能因為AI增加創造力、減少需要聘僱的助手或助理工程師。
人類的生產力因為AI繼續大爆發,但許多人會失去工作。這些焦慮是真實的,一些新的工作模式還有待開發。
但原本就做「低端」或勞力工作的人,就幾乎沒在擔憂這些問題。
對年輕人來說,另一個焦慮的點是「世界變化太快」,他們還有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到底要往那個方向走才對?中老年人就比較沒有這種擔憂,一來自己可能已經有些優勢,二來到了一定年紀,要轉行也不容易,不如不要去想。
六、為什麼女生常需要裝傻?
很強的女生,在條件不比她差的男生面前,有時也還是會隱藏一些實力,故意被呵護,或讓男生可以「教」她一些事情。
這道理也很簡單,因為男生脆弱的自信心。男人比女人需要自尊。
這有文化的因素,但可能也有些演化上的道理。
回到數萬年前的狩獵採集時代,女性會傾向追求外在條件比她好的男人結為伴侶,這樣除了可以給小孩「比較好的基因」外,男人也比較會有能力協助小孩長大。
男人呢?條件比自己好的女生,不要強求,否則變成女生被外面條件更好的男人吸引,最後會變成「普男」要照顧有外面男人基因的小孩長大,白費力氣。但如果有機會跟條件好的女人一夜情,那就變成有機會讓別人照顧自己的小孩長大,「普男」這時就會喜歡。
好幾年前,就有心理學家設計了一連串的研究,來驗證一些社會常識:
當「心理距離遠」時,男人容易被比他聰明、能幹、能力強的女生吸引。
比如說,女企業家、女性程式高手、女運動選手、女教授、以及各種女性專業人員。(當然,如果外表又漂亮,那就更吸引人)
但當「心理距離近」時,原本會被吸引的,現在可能就反過來變成疏遠與逃避。
比如說假設有一位在國外得獎的高爾夫球女選手,有男醫師被她吸引,在宴會場合認識後,開始約單獨見面。結果女選手約他去打高爾夫,矯正他許多姿勢,然後打個9洞高爾夫大大擊敗他。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男醫師的自尊心沒有得到滿足,頓時間覺得對她不再覺得有吸引力。
這樣的男人值不值得交往,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 從這一期開始,電子報的多數資訊,會先發佈在「方格子」部落格網站。網站上的資訊會比電子報多一些,但多數會限制付費閱讀。如果你希望能早一點看到完整一點的版本,可以訂閱「方格子」裡的「陳豐偉編譯社」。不過也會有些資訊只出現在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