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青少年在民主權利與抖音之間,選擇抖音
這重要又有趣的研究,在台灣網站上搜尋,只有Line Today有做節目講過一次,所以我用文字再摘要整理一次。
今年五月時,美國新思考基金會 (Reboot Foundation)發表一個研究,常玩海外版抖音TikTok的年輕人,有59%表示,如果「投票權」跟「抖音」兩者必須放棄一個,他們寧可放棄投票權,也要繼續玩抖音。
如果針對13到17歲的青少年,比例又更高了,有64%表示,投票權是什麼?他們要繼續玩抖音。
調查裡的抖音玩家,有「四分之一」一天超過四小時耗在抖音上。而專家建議,青少年每天「看螢幕」加總起來的時間,最好是少於兩小時。
而更糟糕的是,有42%的重度使用者,認為抖音上的資訊是可信賴的。
二、美國青少年的公民知識分數下滑,讓人擔心美國民主是否走向衰敗
美國青少年因為社群網站「多巴胺成癮」,相信抖音上的資訊,然後正規有品質的媒體越來越少人看,紛紛縮編裁員。許多學者擔心美國是否會走向「民主衰敗」(democracy decay),無法推舉出稱職的政治人物來帶領政府。
美國有個例行舉辦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會針對八年級(13歲左右)學生進行調查。最近公佈的分數,顯示在公民知識分數上,持續下滑、而且低落得讓人擔憂。
最近的調查,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知識有79%無法達到「熟知」(proficient)。這數字對比疫情前,呈現下降趨勢。
在美國歷史知識這一項,則有86%無法達到「熟知」。從二〇一四年開始,這分數就逐漸下滑。
美國青少年的公民素養與歷史知識越來越貧乏,又有許多人沉迷抖音,相信網紅言論。由美國領導的人類世界,未來會走到什麼方向呢?
三、父母要如何避免小孩因為玩手機、平板、電腦被「多巴胺挾持」?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最近發表一篇文章,告訴爸爸媽媽要如何避免小孩因為看著電子螢幕或吃甜食就被多巴胺「挾持」。
NPR認為,多巴胺帶來的不一定是快樂,而是一種「渴望」,讓你想要什麼東西、尋覓什麼東西。你會把注意力導向激起渴望的事物,但你未必真的喜歡;做了以後,你未必高興,但多巴胺會驅使你去做。
比如說,你在網路上跟人筆戰,這過程未必快樂、可能會讓你很煩心、甚至實質傷害到許多對你很重要的人與事。但你還是忍不住去看,然後又忍不住一定要回應。
當小孩子接觸到手機、平板、電視、甜食,他的大腦會經歷一陣多巴胺的暴衝。這突增的多巴胺,會讓他持續尋找更多巴胺來源,即使他其實已經厭煩了,想去睡覺了,還是止不住。
當父母制止小孩,要求小孩夠了、可以停了、去睡覺了,小孩常做不到。父母有時覺得自己在對抗小孩,但其實不是,他們是在對抗多巴胺,然後常常擋不住。
NPR建議父母可以做以下四件事情:
一、等待五分鐘:多巴胺的暴衝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你可以讓小孩停止2-5分鐘,就可能可以減少小孩尋求多巴胺刺激的動力。但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讓刺激多巴胺的來源(如手機、蛋糕)在小孩的視線之外。
二、找出恰到好處的刺激來源:有些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如某些遊戲),在小孩必須停止之後,還能夠保持好的感覺。這時,這就是好的、或說恰到好處的多巴胺刺激。父母可以多找這些事情讓小孩做。
三、創造一些特殊的環境,如一個小房間,把會刺激多巴胺暴衝的東西都放在這裡,然後平常不會那麼容易見到,排定時間來使用,可減少小孩一直想要使用這些電子儀器。
四、尋找其他的興趣、嗜好,來代替這些電子儀器
四、有人、有其他貓、狗陪玩的狗,會比較健康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家裡的寵物狗,如果常有人類或其他寵物陪玩(原文是socialize,但總覺得翻成社交怪怪的),就比較能夠活出更久、更健康的生活。
這是一個針對超過21000隻狗狗的研究(Dog Aging Project),發現跟人類與其他寵物的社交時間,最能夠影響狗狗是否能健康老化。
研究發現,這些社交互動,跟家庭經濟狀況、家裡有沒有其他小孩、狗狗的父母年紀等因素比起來,對於狗狗的老化健康狀況,有著五倍的影響力。
看來寵物狗的心理健康狀況,對牠年老時能否過健康的生活,有著關鍵影響力呢。這是人類飼主可以盡量為牠做的事情。
五、完全黑暗中貓咪能看到東西嗎?貓狗主人普遍有些迷思
最近美國有個針對2000貓狗飼主的研究,發現有些錯誤的知識,還普遍存在人類飼主大腦裡,有待釐清。
比如說,有68%的狗主人,不知道當狗狗搖擺尾巴時,「不代表」牠正處在快樂的狀態。也有38%的狗飼主以為,鼻子濕濕的就代表狗狗健康,其實那只是因為狗狗會去舔鼻子。
有42%的貓飼主以為在完全黑暗中,貓咪還看得見。貓的暗視力很好,但是牠還是需要微光,不可能無中生有。
有28%的人類飼主,以為自己做的狗食,會比店裡買的更健康。有30%的貓飼主,以為貓咪完全不能吃人類的食物。也有29%的貓飼主,以為貓咪都很愛喝牛奶。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六、68% 25-29歲愛爾蘭年輕人還跟父母住在一起
年輕人離不了家的問題,在歐美與東亞國家越來越嚴重,最驚人的是愛爾蘭的數字。25-29歲年輕人裡,竟然有68%還跟父母住在一起。而男生比女生更難搬離開家裡。
愛爾蘭的反對黨馬上以此攻擊執政黨,就是因為無法提供年輕人高品質、可負擔的住宅,導致年輕人辛苦工作、繳稅,卻還是無法搬出家裡。而這數字,在一世代間成長了一倍。
同樣的統計,歐盟平均是42.1%。最驚人的是丹麥,只有4.4%。丹麥是高稅收的社會福利國家,提供了許多年輕人負擔得起的住房選擇。
「都柏林的平均房租是2300歐元,接近愛爾蘭月收入中位數的60%」,也難怪年輕人很難搬出去住。
七、美國登記選民裡的獨立選民越來越多
最近的新聞提到說美國內華達州的登記選民,兩大黨之外的獨立選民是31.86%,稍稍超過民主黨的31.69%,以及共和黨的29%。
這樣的趨勢,已經在美國好幾個州出現,應該會越來越普遍。
但,這表示美國人越來越背離兩黨制,第三黨的空間出現了嗎?
有些美國學者認為,這些號稱獨立選民的人,如果觀察他們的投票行為,多數還是會很堅定地投給某一黨。中間選民並不像統計數字上顯示的那樣。
他們投給A黨並不是因為支持A黨。他們對兩大黨、對民主政治,可能已經幻滅,不抱持太多希望。但他們就是討厭B黨,所以投給A黨。但如果問他你支持什麼黨,他跟你說我是獨立選民,誰都不支持。
這種「負面黨性」(negative partisanship)對選舉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日後決定美國總統人選的關鍵力量,不再是「支持拜登」「支持川普」,而是討厭的力量。討厭川普的比較多,還是討厭拜登的比較多,將是勝負關鍵。
在最近這十幾年來,歐美民主國家選舉時,「討厭的力量」越來越顯眼。一方面是因為社群網站激化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負面訊息比正面訊息有更大的傳播力量;另一方面是二〇〇八年金融風暴後的貧富差距擴大,更容易讓人對政治產生虛無感,不再熱烈支持誰,但遇到討厭的人,還是會有動力投「另一邊」,阻止討厭的人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