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末補眠有可能讓心臟疾病減少20%
近日在倫敦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有學者發表一項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研究的結果,這研究分析90,903人長期的睡眠數據。
研究發現,週末補眠最多的人,與那些睡眠最少的人相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20%,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和中風。睡眠有助於心臟血管的「維修」,會影響血壓、血糖和發炎的控制。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研究發表的是「相關性」,但還是給我們一些啟示:睡眠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很重要,對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很重要。平日工作繁忙,可能沒有辦法睡飽,週末補眠,還是可以彌補一些回來。
有專家認為,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壓力激素的釋放,對心血管系統有幫助。但也有專家提醒,我們還是要注意平日的睡眠,不能因此誤導認為週末補眠就足以補償平日的「睡眠債」。
二、讓大學生每天多睡一小時,可以明顯改善健康狀況
美國大學生普遍睡眠不足,每天睡不到七小時。先前的研究發現,這些睡眠不足的大學生,容易感到白天嗜睡,而且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包括較高的收縮壓和心率、較高的糖化血色素,以及較低的體力活動水平。
因此,最新發表的研究,找來一組大學生。他們年齡在18至23歲之間(主要是女性),平均BMI為24.5,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排除了有睡眠障礙、心血管代謝疾病或服用特定藥物的人。
研究進行兩星期,第一週這些大學生就照平常這樣睡眠,第二週被要求要多睡一小時,然後持續偵測一些基本的生理狀況。
這些大學生在第二週,平均每晚增加了43分鐘的睡眠時間。結果發現,他們的嗜睡感明顯減少。測量到的收縮壓顯著降低,飯後血糖恢復到基準線的時間縮短----這表示葡萄糖調節能力得到改善。
研究者還發現,參與者第二週的尿液滲透壓和比重顯著降低,這數據對腎臟功能有幫助。
這研究的樣本小、追蹤時間短,但已經足以讓我們警覺,年輕人無論是為了學業、玩樂或工作犧牲睡眠時間,對未來的身體健康都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三、美國精神科醫師,多數也只願意談10分鐘
在二〇一〇年,已經有一半的美國精神科醫師,不再做「正式的心理治療」。這比例現在肯定越來越高。
還有辦法自費看精神科醫師的「高社經老白男」族群,比較有可能得到「正式的心理治療」。如果是仰賴一般醫保的中下階層,他們的醫療保險,已經不太支持讓醫師做正式的心理治療。醫保公司可以有各種技術干擾,比如醫師可以申報,但給付金額偏低,這樣醫師自然不會有興趣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現在在多數美國醫保裡,精神科醫師申報的是10分鐘的簡短治療項目。這讓醫師可以以診斷、開藥以及簡短會談為主,然後每天可以看多一點病人,多賺點錢趕快還學貸。
美國的精神科治療漸漸轉到以藥物為主,還有乍現光芒的rTMS。這一部分原因是藥物效果不錯,可能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就漸漸改善(當然,這包括精神科醫師的同理、安慰,以及藥物的安慰劑效應)。
另外一點是:心理師、社工師、受過訓練的精神科護理師,也有能力執行各種個人或團體的心理治療。醫保公司自然就更願意把錢花在這些要價更低專業人員身上。
另一方面,美國對精神醫療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一年有五千多萬人尋求精神醫療資源,若要靠精神科醫師來談也不可能,所以也必需要由心理師、社工師來分擔。這些專業人員裡,只有精神科醫師能開全部的藥物(美國某些州的心理師可以開立特定藥物),所以最後就變成精神科醫師負責開藥了。
四、支持不同政黨的人,越來越難相戀、結婚
最近有個美國研究,統計了2020到2022年間好幾個調查研究的數據後發現,超過80%的兩大黨支持者,伴侶都是同黨的支持者。只有6%的民主黨支持者,伴侶支持共和黨。只有8%的共和黨支持者,伴侶支持民主黨。
其他的調查則顯示,「異黨結婚」的比例也在節節降低。雖然是不同的機構在不同時間做的調查,但在四年內從9%減少到4%,這數據也還是值得重視。另一個相同機構作的調查,則是三年內從4.5%減少到3.6%。
另一個調查發現,現在的父母,有28%希望小孩嫁給民主黨支持者,有27%希望小孩嫁給共和黨支持者。這數據比起1958年增加了一倍(當年是18%與10%)。
也有些調查發現,伴侶分別支持不同的主要政黨,這段關係的品質滿意度會較差,因為政治因素分開、離婚的機率也會大一點。而重大的政治變故,如川普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也造成不少政治觀點不同的伴侶因此分開。
美國政治的兩極化已經持續多年,網路出現或許是催化劑之一,而川普出現,又讓美國政治兩極化更加劇烈。
這也導致在另一項調查裡,有81%的美國人表示,不想跟不同政黨支持者約會。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2022年1月的研究發現,美國是自2015年以來處於「持續惡化的政治極端化」的國家之一。美國的分數,在民主富裕國家裡相當突出。
兩大黨支持者以非常負面的觀點看待對方支持者的比例,從1994年以來節節上升。共和黨支持者鄙視民主黨支持者的比例從21%上升到62%。民主黨支持者比例共和黨支持者的比例,從17%上升到54%。
有人比喻,美國的兩黨對立,就如同宗教戰爭,越來越對立、難以相容。台灣雖然政黨對立也是越來越嚴重,但似乎還沒有美國這麼激烈吧?
五、如何讓貓咪不要抓沙發?
要如何讓你養的貓咪不要抓沙發或其他家具?用罵的用吼的可能只有反效果。最近有個法國研究團隊發表的新研究值得參考。
這團隊蒐集了1211隻寵物貓的數據,請貓主人回報這星期亂抓家具的頻率與強度,然後整理、分析這些數據。
整體來說,影響貓抓家具的主要因素,是貓咪承受的無法化解的壓力。當然,有否壓力,必須以貓咪的角度來看,而不是以人類的角度。
貓咪的「個性」也會有影響,所以主人擬定「防貓抓」策略時,也得「因貓制宜」,不同的貓咪會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
貓咪的品種、性別、是否結紮、或其他身體狀況,對亂抓家具的行為,沒有明顯差異。
有趣的是,小小孩的存在,對貓可能會帶來壓力,然後讓貓抓行為增加。
跟貓玩遊戲、布置讓貓可以自己玩耍的環境,對抒解貓壓力有幫助。不過,研究者也發現,有些很愛玩、以及晚上還一直遊蕩的貓咪,也比較喜歡抓家具。這就跟貓的個性有關了。也有專家認為,玩耍時間太長造成的過度刺激,也會讓某些貓咪想抓東西。
在貓常活動的區域擺一些貓抓板、貓抓柱也可以協助貓咪抒解壓力。有專家建議,如果貓喜歡抓沙發的側面,就給牠垂直的貓抓柱。如果貓喜歡抓地毯,就給牠水平的貓抓墊。
有些專家建議,可以跟貓咪玩模擬狩獵的遊戲,但時間不要太長。然後在貓的活動區域,除了貓抓板外,還要提供一些安全的隱藏空間(例如一些箱子),以及可以從高處觀察的地點(例如貓跳台、貓道)。
有專家說,貓抓東西是為了溝通、伸展、保養爪子、以及宣示主權。這是貓的天性,所以我們也要引導貓咪別去抓我們昂貴的家具,否則有時就會造成人貓之間的衝突了。
六、家貓的大腦縮小了,因為被人養
一百多年前,達爾文就發現,野生動物家畜化之後,普遍會出現一些共同的特徵,其中之一就是腦容量縮小。這叫做"domestication syndrome"。
五十年前有一些相關研究,驗證包括貓、狗、羊、兔子,家畜化之後大腦都會縮小。但五十年過了,有些資料已經老舊,甚至連原始文獻都不太好找。
於是,新的研究團隊,用新科技再來驗證,家貓的大腦是不是比牠們的祖先縮小呢?
答案還是很清楚。如果跟與家貓有共同祖先的非洲野貓比,家貓的腦容量還是明顯的小,也比歐洲野貓小。
家貓腦容量小的主要科學解釋,是因為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變少了。神經脊細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負責「戰與逃」反應,遇到外界威脅時要作戰或逃跑。
而神經脊細胞減少的演化方向,也會一併造成下垂鬆軟的耳朵、嬌小的鼻子、嬰兒般的臉孔、白色軟毛等特徵。
家貓如果被野放,還是可以捕捉許多小動物、小飛鳥,造成當地野外生態的浩劫,這表示許多生存技能,還是保留在貓咪的大腦裡,只是平常不需要使用。
貓咪可以分辨主人的聲音,可以感受到主人對不同貓咪的對待,訓練後也可以玩些小遊戲,看來貓咪的智慧並沒有因為家畜化而變笨,只是貓咪不像狗熱情,不會四處追著主人跑。
貓咪大腦縮小,主要是因為「過度警戒的反應」已經不需要了,供養這些腦神經細胞只是浪費能量而已,而且會妨礙跟人類的互動。
和狗不同的是,貓咪不像狗狗在兩三萬年前還需要跟人類一起出去狩獵,還要負責索敵。貓咪只能要抓老鼠,就達到人類要和貓共生的目的。當人類開始城市化生活後,貓咪的角色又漸漸改變,成為賣萌的陪伴者。這時,幼齡化、笨拙化、可愛化的貓貓,又更能得到人類寵愛,得到特別的育種。
貓咪到底是被人養幸福呢?還是在野外拼鬥幸福呢?如果你家裡有養貓,那你就相信貓咪跟你住會比較幸福吧!如果你常陪伴貓,逗牠們玩,牠們也就有機會度過快樂的十幾年貓生。吃得飽飽,住得舒舒服服,想像你是出外拼搏後會帶食物回家的大貓咪。
供養大腦是很耗能的。不需要的大腦,就捨棄掉吧,這在大自然很常見也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