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照顧老的又要照顧小的,現在中年人活得很辛苦
最近一篇美國研究發現,現在的中年人有許多屬於「三明治世代」,同時要照顧老的、也要照顧小的,兩面夾攻,壓力很大。
平均來說,在美國照顧一個小孩,一年要花掉12000美金。如果同時還要照顧年老的父母,這對許多中年人來,經濟負擔實在有點大,難以承受。
這些「三明治世代」,有29%覺得「壓力很大」,有37%覺得「有點壓力」,加起來是66%。
現在的三明治世代,歷經網路股崩盤、2008金融風暴、以及新冠肺炎衝擊,有些人因此經濟能力受創,然後最近還有停不住的通膨。
更慘的是,還有些人屬於「三層派」,60歲之後,還要幫忙照顧孫子。
會這麼辛苦,有個原因是,現在的中年人,屬於自立自強、也有賺到錢的年代。但下一代的年輕人,有越來越高的比例,必須「賴在家裡」。
二、美國大媽訴苦要照顧大小孩,短影片在TikTok爆紅
最近有個美國阿拉巴馬州的51歲大媽,在TokTok抱怨她要照顧兩個成年小孩,感覺非常無助。這段影音爆紅,病毒式傳開,瀏覽了1200萬次,也反映「賴在家裡的大小孩」已經是個能引起社會共鳴的重要議題。
她認為她25與28歲的小孩並沒有懶惰,也都願意工作,但現今的經濟情勢不像她成長的X 世代,小孩很可能一直無法擁有足夠的經濟力量,能獨自搬出去自行生活。
她訴苦但沒有譴責年輕人,讓她的影片得到兩個世代的網友的熱烈討論與支持。「他們並不是懶惰,而是被時代擊敗了」。軍職退伍的McCabe女士,提醒眾多父母,不要再懷抱著小孩18歲以後就可以離家完全獨立自主的想法,也對「美國夢」提出質疑。
三、歐美國家,成年小孩跟父母同住的比例漸漸增加
可能因為不想結婚的比例越來越高,也可能因為青年失業率高、高低薪收入越來越兩極化,有許多已經成年的小孩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搬離開家。這造成越來越多專家寫文章教父母如何處理「小孩賴在家」引發的種種問題,如「如何避免衝突」、「如何保持界限與隱私」、「大小孩應該分擔哪些家務事」、以及「那些錢大小孩也應該要出」。
比如說,美國的數字,2020年時,在25-34歲的年齡層,有22%的男生,13.4%的女生,還是跟父母住一起。這些數字比起10年前、20年前都還高許多。
英國的數字,2011年有420萬大小孩跟父母住,2021年時膨脹到490萬人。這裡大小孩的定義是,大於18歲、有獨力生活能力的人,並且沒有伴侶或小小孩同住。
歐美大都市的房價一樣是節節高昇,「負擔不起買房支出」,是大小孩離不開家的重要原因。
在英國,這些大小孩的平均年齡是24歲,比10年前增加1歲。房價高昂的倫敦,平均年齡是25歲。跟父母同住的大小孩的平均年齡,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英國30-34歲年輕人有11.6%跟父母同住,10年前是8.6%,增加比例頗為驚人。而在倫敦,四分之一的家庭,有大小孩住在家裡。
「我許多朋友,也都跟我一樣住在家裡」「住在家裡,我可以享受很好的家庭生活,省下昂貴的房租」「房價太貴了,我們要尋找新的平衡」,這些住在家裡的大小孩,對媒體說出了這些心聲。
四、限制熱量,可能比限制攝取食物時間更能延長壽命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針對「中年母老鼠」,限制食物的熱量、跟限制攝取食物時間,都可以延長壽命,改善健康,但限制熱量的效果更加明顯。
研究者發現,對中年母老鼠限制攝取的食物熱量,可以延長3%或更多的壽命,改善老年時的健康狀態,減少腫瘤發生,降低一些發炎性的疾病。
雖然這樣的研究未必適用於人類,但跟許多人的想像一致:節制飲食,對健康與壽命都有作用。而最近一些研究認為某些糖尿病藥物可以改善健康、降低總死亡率,也許也是透過類似的作用機轉。
五、美國登記選民,自認無黨無派的人超過特定政黨支持者
在美國許多州,登記選民自認的政黨傾向,無特定支持者的比例已經超過登記為民主黨或共和黨。在有堅強兩黨制的美國,過往並沒有這樣的現象。政治研究者認為,這反而代表「負面黨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研究者認為,這些自認沒有政黨傾向的選民,其實在投票時還是有明確的投票對象,會堅定地投給某些人。但他們認為自己並沒有支持某個政黨,而是因為討厭某個黨或某個候選人,於是決定投票給對立立場的候選人。
這也就是俗稱的「討厭某某黨」。或許是因為社群網站,或許是因為貧富差距擴大難以改善,最近這十幾年來,歐美國家發現這種「討厭的力量」漸漸主宰選情,比傳統的政黨支持者更有力量。
六、你家的貓貓會吃醋嗎?
當你發現你家的貓貓看起來在吃醋,或因為吃醋出現一樣異常的或破壞性的行為,通常不用懷疑,牠就是在吃醋。
貓本來就是領域性很強、也很重視「個人空間」的動物,在擁擠的人類家裡,如果有不只一隻貓,就會很容易出現吃醋的情緒。
如果貓吃醋的原因是因為主人你,因為牠重視你、在乎你、腦袋一直注意你,那最根本的解法,就是「陪伴」。多陪牠、跟牠玩,每天排出固定的時間,拍拍牠,跟牠一起玩玩具。
有時當你有了新伴侶(這裡指的是人類伴侶),你的貓貓會察覺你花在陪伴的時間多了,陪牠的時間少了。
這時能怎麼辦?就跟你的伴侶一起陪牠玩吧!讓牠感覺到是多一個陪玩的人,而不是多一位競爭者,牠就比較能放寬心了。
七、婚前同居,婚後離婚率較高
許多人會想說,婚前同居,增加彼此的瞭解,之後再結婚,會降低日後的離婚率。可惜的是,之前的研究都不贊同這觀點,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2022年的一份調查,又驗證「婚前同居、婚後離婚率較高」。但這調查有個發現頗有意思,如果是在訂婚後才同居,就不會增加離婚率。
這調查顯示,在追蹤的年限裡,「訂婚前同居」的人,有34%離婚。「訂婚後同居」的人,有23%離婚。也就是說,在確定要結婚前就同居,反而會增加離婚率。
研究者也發現,為了經濟理由(省錢)而同居的人,日後離婚率非常高(40%)。想要測試關係的人,離婚率也比較高(33%)。因為想增加跟伴侶相處時間而同居的人,日後離婚率較低(23%)。
或許,同居並不會增加對彼此的理解,反而會因為朝夕相處,常見面的熟悉感使得好感度增加,反而就讓理性判斷的能力降低了。
在婚前同居,婚後離婚率較高段落的結論:
"或許,同居並不會增加對彼此的理解,反而會因為朝夕相處,常見面的熟悉感使得好感度增加,反而就讓理性判斷的能力降低了。"
是不是把程度弄反了?還是我沒有理解文章的脈絡呢?